吉林粮食产业观察:梧桐树茂引凤归,田间成了栖息地
当前位置: 吉林大米 作者:刘海东/文 来源:今日财富报
作者:刘海东/文 时间:2022-11-10

2022

11/10

11:05

分享

评论

评论0

阅读 2560

摘要:他们在吉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尽情挥洒着青春与汗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奇迹。

  金秋十月,吉林省大部分地区粮食收获已接近尾声,秋粮喜获丰收,颗粒归仓,农民笑逐颜开。这些农民中,一些青春的面孔与众不同,他们被称为“新农人”,扛着家乡致富、乡村振兴的大旗,他们在吉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尽情挥洒着青春与汗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奇迹。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
  吉林省作为农业产粮大省,一直承担着大国粮仓的重要使命,让中国的饭碗盛更多的吉林粮,是吉林省粮食生产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吉林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去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跨上800亿斤台阶,达到807.84亿斤,全省粮食商品率已经达到91.1%。据统计,全国近些年排名前10位的产粮大县中,有7个都在吉林,其中榆树市始终排在全国第一位。而今年,据有关部门测算,吉林省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粮食丰产,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而吸引人才的关键就在于产业。


绿满田间  林野 摄(图片来源: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近年来,吉林省深化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率先启动建设了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依靠科技“底座”繁荣三农经济,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如今,在吉林大地上,围绕水稻、玉米、杂粮杂豆构建的一条条产业链已经粗具规模;松粮集团、永丰米业、长兴源农业等一大批致力于中高端大米加工的企业迅速崛起;农嫂、德乐、先达等鲜食玉米企业乘势而上;“吉林出彩农业”构建起大豆种植及加工、产研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同时,以品牌为引领,打造吉林大米“白金名片”和吉林鲜食玉米“黄金名片”的“双名片”建设工作有效实施,进一步带动了吉林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同时为更多回乡创业的“新农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茫茫黑土地,是田园也是家园。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产业联动的合力促进下,在以曹曦、蔡雪为代表的“新农人”的默默耕耘下,曾经的传统农业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产业强了,家乡富了,乡亲们的腰包鼓了,一个个有关吉林省粮食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一幅幅现代农业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成为吉林省由产粮大省向产粮强省迈进的鲜活样本。


  品牌赋能,优质稻田引凤归巢
  壹田生态农业曹曦:我觉得农业潜力大,值得拼一把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梦想。
  他们是世人眼中的时代宠儿,名校毕业、有着不菲的收入、有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可他们,却选择回乡,躬耕于吉林这片黑土沃野之间,利用知识和技术,改变农村农业现状,带领家乡人实现创富增收的梦想,同样在农业粮食生产这个广阔的舞台,他们也找到了自己梦想开花的地方。别样的人生,不同的精彩。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的曹曦就是这样一位热血青年。1989年出生的他,有着80后的沉稳,90后的闯劲儿,回国创业,尤其是回到老家农村干一番事业,无一例外遭到了父母和亲人的反对:一个厦门大学金融系毕业的高材生,出国攻读了硕士;一个已经在国外创办公司,赚到第一桶金的成功人士,为什么偏偏要回到农村种地?
  其实,做出这样的选择,曹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2016年,因要照顾生病住院的姥爷,他回到国内,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再加上和父母亲友团聚时满满的幸福感,他方才发觉:深爱着的家乡,是如此让他魂牵梦绕,割舍不去。同时常年海外生活的经历,也让他更加留恋祖国的怀抱,惦念家乡的振兴发展。除了挥之不去的乡情乡愁,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广吉林大米,从消费端优化产业链发展的有关政策,也让曹曦为之一振。
  2013年,吉林启动“大米品牌”建设,通过树品牌、建联盟、定标准、搭平台、拓渠道等“五个一”工程,唱响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并同时构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矩阵,通过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上、向下不断延伸,实现纵深发展。也正因此,原来默默无闻的大米产业开始以品牌为“窗口”,从幕后走到台前,更多的消费者通过吉林大米品牌,了解区域品牌,认准企业品牌,进一步带动吉林大米消费市场,大米种植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亲戚朋友都反对,但我觉得农业潜力大,值得拼一把。”曹曦说。2016年,国内玉米价格节节回落,国家倡导新型农业的相关支持政策组合拳相继出台,曹曦判断时机成熟,于是,2017年初,他回到家乡,在家乡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大绥河村———一个风景秀丽,山青水美的地方,创办了吉林壹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壹田生态农业”)。创业团队大多都是“80后”,来自全国各地,在互联网、金融、农业等多个领域各有所长。随后,一系列的探索、调整、完善、创新在壹田生态农业展开,公司开启了快马加鞭的发展步伐。
  面对技术不足,产业发展受阻的情况,公司与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产研合作,破解种子、种植、管理难题。同时,公司还与有关部门合作成立了大绥河精准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立三农创孵平台,精准服务三农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乡村振兴。
  五年来,壹田生态农业秉承有机、健康的生态经营理念,争做环保型新农业的排头兵,公司逐渐构建起稻蟹、稻鸭、稻鱼共生种养模式,通过稻米系列产品和有机系列食品研发、发展乡村旅游、教育研学、餐饮住宿等多种业态,延伸稻米种植产业链,并通过建设生态环保小镇、解决大绥河镇秸秆问题和牛粪污染问题,打造大绥河生态田园综合体,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同时企业还通过创新型涉农项目建设,实施标准化农田种植,对当地土地资源进行生态保护。截至目前,壹田农业生态项目已帮助当地716名农户创收,累计用工1万余人次,实现增收额700余万元。公司先后荣获“自然教育科普示范基地”“市级龙头企业”等称号,而曹曦也先后获得吉林市“青年企业家”“2021年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在曹曦看来,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区别,差异性和品牌化是关键。在创业过程中,曹曦更注重运用现代化思维,让科技为产业赋能,打造绿色农业生态链,同时,开发实施休闲采摘、科普教育、民宿旅游的多业态融合发展,走绿色化、品牌化、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如此一来,能够增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农民致富增收的底气。


小康之路  李志成   摄(图片来源: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技术蓄力,新农业吸引新农人
  葛艳俊:学习了更好的技术,希望在农村里面做点大事儿
  无人机、大数据、物联网……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充满时代感的高科技词汇被应用在了田间地头,只需一部手机,或是通过一块电子大屏,就能对田间诸多繁杂的事务进行监管,从播种、灌溉,到施肥、防治病虫害,再到收获时节的颗粒归仓……从会种田到“慧”种田,高科技的加持,让农民有了“新农活”,种田也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我之前就是农村孩子,现在学习了更好的技术,有了更多的自动化、互联网这些思维,重新回到农村,希望在农村里面做点大事儿。”吉林省大安市智慧农场技术人员葛艳俊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曾在北京从事互联网行业,几年前,他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回到了老家吉林,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扎根于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的这片盐碱地,做起了智慧农业。他的目标是,未来组建一支自己的新农人年轻团队,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做很酷的农业,做吉林省农业科技排头兵,引领吉林省未来农业发展。
  风吹沙土遍野跑,盐碱地上不长草。大安市海坨乡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当地大部分土地都是盐碱地,农作物难以生长,以前农民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但产量不高,收入很低,有时1公顷只能卖几百元。据测算,大安市域内盐碱地面积近100万亩。
  自20世纪80年代,一场与盐碱地的博弈在大安市展开,诸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当地开展盐碱地改良实验,改变农业底色,并充分利用当地土质偏碱性、有机质含量高等特点,开发特色稻米产业。
  增产增收是农民的期待,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为家乡振兴出份力,则是像葛艳俊一样“新农人”的梦想。
  如何将物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打造可视化现代农业?葛艳俊开始探索无人农场模式。他带领团队用最新的智能农机装备,以最优单元化模式在大安市海坨乡建立起一个集星、空、地三位一体,气、视、水多元接入,“耕种管收”全生命周期无人化水稻农场,实现管理数字化、生产标准化、作业无人化的三个现代化目标。“可以远程操作农机,通过系统,根据我们规划好的路线实现自动驾驶。”葛艳俊说,未来,干农活可以像打游戏一样,轻轻松松就能把农活干了。依靠科技赋能,科学种田,葛艳俊的水稻智慧农场目前播种面积达0.75万亩,已带动当地61人就业,实现产值500万余元。
  如今,随着葛艳俊等一批“新农人”的到来,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吉林省粮食产量新的增长极,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新作为,创造粮食丰产新图景,“八百里瀚海”正成为耀眼的米业摇篮,这里出产的弱碱米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今年,吉林省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大安市通过实施“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盐碱地高效治理和综合利用的“大安模式”,增加耕地面积,让产业发展的脚步更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吉林省粮食增产增收的利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构建技术支撑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一直是吉林省政府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吉林省政府广泛发动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技术院所等单位,加快实施科技强农富农战略,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良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并探索农机农艺一体化、绿色防控、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型发展模式,同时,通过广泛开展科企对接、校企联合、培训讲座、“互联网+”、“大数据+”、“5G+”等推动技术有效落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扫平障碍,也为更多的技术新农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玉米丰收  栾雅丽  摄(图片来源: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


  政策助力,增加人才回流的底气
  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回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吉林黑土地,推动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是吉林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一环。
  这几年,“梅河大米”成为吉林大米的明星品牌,广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青睐,而生产梅河大米的长兴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更是销售量逐年递增,发展前景一片向好。“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年销售额突破6个亿,经销商超过150家,产品销售覆盖全中国!”今年31岁的沈宝旭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2018年回到老家梅河口市,创办长兴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把我们这么好的梅河大米推介、发展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朴实而务实的话语背后,是沈宝旭的埋头苦干和全力以赴。3年来,他带领合作社和农户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目前公司拥有2000亩鸭稻共生有机水稻种植基地,1.5万亩绿色水稻基地,5万亩优质水稻订单基地,并配有智能全自动化生产车间和低温水稻烘干车间、粮食储备库,年销售大米5万吨,销售额达2.5亿元。沈宝旭说,得益于政策利好,吉林大米知名度大幅提升,公司已经在全国70多个城市建立经销点,期待能有更好的发展。
  和沈宝旭一样,王舒煜也是奔着家乡农业的好前景选择回乡创业的。依托于梨树县玉米种植产业优势,近十年间,她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成立了梨树县凤姐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吉林省凤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凤姐初粮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玉米种植、加工、研发与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今年,公司总部搬至四平市开发区绿色产业园。目前,公司在梨树、伊通等地都设有分公司,先后带动500余人就业,去年实现总产值5000万元。
  ……
  在吉林,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怀揣知识和技术,踏上回乡的征途,用汗水和努力浇灌着吉林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也为乡村振兴、吉林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人才的集聚,让吉林粮食产业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而政策的辅力,则让更多有志回乡创业的新农人有了勇气和底气。
  早在2019年1月,吉林省就发布了《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其中明确提出,坚持推动智力下乡,用创业拉动就业,要建立起要素充分流向农村的体制机制,让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无障碍流向广大农村,在广阔天地上,让人才大有作为,形成各类人才齐聚乡村创业的新潮流。2021年,吉林省又出台了《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可谓是完善农村农业人才体系,推动三农经济发展的一剂强心剂———22条“硬核”措施聚焦破解长期以来乡村人才外流和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提出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科技人才等五大类人才,明确了人才补助和奖励措施,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创新创业基础。
  同时,随着吉林大米和吉林鲜食玉米品牌建设工作的推进,吉林粮食产业长期以来“品牌不响,好粮卖不上好价”等掣肘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正在一一破除,而取而代之的是,以“吉林大米”公用品牌带动区域品牌,聚合企业品牌,以品牌统领、市场带动下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这不仅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更成为人才回流的最强动力和吸引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正如茫茫黑土地秋收时的场景:稻浪翻滚,玉米金黄,而一批又一批新农人的辛勤劳作,变成一粒粒品质优良、镌刻着吉林记忆的吉字号优粮,吉林这片黑土地,也正在他们的合力推动下,书写着粮食丰产丰收、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序章。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全部评论
锐评
热门资讯
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