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立足全产业链发展 ———吉林省打造“水稻产业集群”成效初显
当前位置: 吉林大米 作者:刘海东/文 来源:今日财富报
作者:刘海东/文 时间:2022-11-17

2022

11/17

11:20

分享

评论

评论0

阅读 1644

摘要:据统计,全省现有工商注册大米加工企业1227户,年加工能力2000万吨左右。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提高附加值,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做大做强,从而带活整个产业链提质增效,一直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202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自此,加快建设水稻产业集群被提上日程。
  一年多以来,全省粮食系统全力推动吉林水稻产业集群建设相关工作,以吉林大米品牌为依托,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为工作重点,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集群化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充分发挥水稻产业集群作用,释放产业集群效能。
  据统计,全省现有工商注册大米加工企业1227户,年加工能力2000万吨左右。此外,以大米、稻壳等为原料的食品类或资源利用类企业日益增多,加快了吉林省农业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步伐。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品牌引领,龙头带动,产业协同创新,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之路,一条清晰的高质量水稻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发展路线正在吉林大地形成。


海兰江畔稻花香  张书庆 摄(图片来源: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品牌引领,促产业链协同创新
  “通过‘吉林大米’品牌推广,公司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在全国得到极大提高,大米的销量也在大幅提升,收益是实实在在的。”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丰米业”)负责人刘宏权谈及近年来企业的发展,深有感触。目前,公司依托于旗下位于镇赉县的好雨现代农场,打造“好雨”品牌,建立了一整套产购储加销经营体系,覆盖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督和管理,初步完成了品质到品牌的跃升,也同时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打造水稻产业集群是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在这一进程中,品牌的引领作用十分关键。从产业相互作用看,水稻产业向上链接着种植,促使种业、科技、基地等资源要素加速聚集,向下链接着大米产品加工类、资源利用类产业发展,关乎产品研发和满足市场需求,可谓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吉林省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具有大米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如何通过大米这个“中间环节,”有效拉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打造大米品牌成为重要“引路先锋”?
  2013年,吉林省全面启动吉林大米品牌建设,通过打造“吉林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吉林大米产业联盟,搭建互联网+吉林大米线上平台,完善吉林大米产业标准、建立吉林大米直营体系等“五个一”工程,唱响吉林大米品牌。九年的时间,吉林大米深入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粮食主销区,借助农博会、粮博会等平台,走上更多百姓的餐桌。目前,不仅吉林大米这张“白金名片”擦得更亮,梅河大米、舒兰大米、长春大米等多个区域品牌也跟着火了起来,万昌、北显、大米姐等大米品牌,更是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
  为进一步突出品牌效应,推动水稻产业集群建设,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2021年8月制定并发布了《吉林省水稻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和《2021年吉林省水稻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全省的水稻集群建设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明确。
  目前,全省各市(州)、县(市、区)分别细化了水稻产业集群建设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打造九大区域特色水稻产业集群,促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并形成东部以通化柳河为核心的火山岩水稻产业集群;以梅河口为核心的中国皇粮御米之乡水稻产业集群;以延边州为核心的海兰江水稻产业集群。中部以长春市为核心的中国优质粳米之都水稻产业集群;以吉林市为核心的中国粳稻贡米之乡水稻产业集群;以四平市为核心的辽河垦区水稻产业集群;以舒兰市为核心的中国生态稻米之乡水稻产业集群。西部以松原市为核心的查干湖水稻产业集群;以白城市为核心的嫩江湾水稻产业集群。
  全省通过集群化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基于吉林大米地域公用品牌下的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在区域内形成串珠成链、块状成带、集群成片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从而提升吉林省内全域水稻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


万亩示范田  朱光 摄(图片来源: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发展水稻产业集群,离不开政策助力,以及科技、人才、资金等产业要素的强力支撑。加强用地、用电、金融担保、奖补等涉粮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服务指导,集聚水稻产业发展新动能,被写进了《规划》中。
  根据《规划》,吉林省以品牌建设、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双百工程”等为抓手,重点实施“吉林大米品牌宣传与推广项目”,“吉田认购”田园综合体项目,设备、设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公共平台建设等四大项目。在品牌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计划总投资1亿元左右;在吉田认购项目上,计划建设“吉田认购”田园综合体100个以上,总投资31.8亿元左右;在推动设备、设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方面,省级财政资金安排了23.8亿元用于水稻加工业的适度奖补;在公共平台建设上,将主要通过省级财政,计划总投资0.35亿元左右。
  2022年上半年,吉林省遭遇疫情冲击,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委、省政府迅速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夺取全年农业丰收的若干意见》,对全省粮食生产及畜牧业发展做出统筹部署。此次,安排中央财政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资金,全力支持粮食生产。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补贴标准达到1544元,比上年提高200元以上。
  在推动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方面,吉林省从种子“芯片”入手,覆盖水稻“产购储加销”产业链全程,让科技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最大效能。截至目前,全省重点推广绿色高效技术58项、主导品种12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000个以上。同时,今年,围绕黑土地保护与高效利用、产品精深加工,丰富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品种等,共计划安排3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为了及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吉林省还通过举办线上线下培训会、讲座、研讨会,开展科企、科农、银企对接会等活动,帮助涉农企业、农户等答疑解惑,对接技术需求,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支持加码,产业韧性十足,品牌爆发力增强……吉林大米产业与品牌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基本奠定,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让更多的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模式创新、产品更迭等方式求效益、求发展。
  金秋9月,梅河口市长兴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协助基地农民及合作社秋收后,开始了紧张忙碌的稻米加工流程。目前,公司开发了发芽糙米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加大了秸秆、稻壳等水稻生产剩余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发展。“我就是想把我们这么好的梅河大米推介、发展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公司总经理沈宝旭说,近年来,政策利好,公司的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公司已经形成的“参娃雪”“真新”“梅城贡香”等品牌产品,随着“吉林大米”品牌的叫响,畅销辽宁、北京、天津、河北等全国多个省市,年销量约5万吨左右,销售额达2.5亿元,农户年收入平均增加20%-30%。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对烘干、仓储等设备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最大程度保障了吉林大米的品质,以及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龙头带动,上下游产业共联动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必不可少。龙头企业不仅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核心中坚力量,同时也在推动区域间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小均匀,弹性十足,闻之芳香,食之绵软……近年来,“查干湖大米”频频“出圈”,以其优秀的品质成为吉林大米的领军品牌。作为该品牌大米的缔造者,松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粮集团”)多年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运用“品牌+”思维,充分整合域内上下游中小企业及合作社,实施三产融合,形成了以“查干湖”品牌为统领,区域产业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格局。同时,为了破解域内企业小而散、资金不足等问题,公司还组建了“查干湖大米产业联盟”,创新提出“1+1+N”金融模式,即“集团+银行+联盟企业”的粮食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推动稻米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带领联盟企业做大做强。
  今年9月,吉林大米十大领军企业评选结果揭晓,松粮集团位列其中,此外,吉林省松江佰顺米业有限公司、吉林裕丰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省柳俐粮食有限公司等吉林大米龙头企业纷纷上榜。为了鼓励更多企业创先争优,吉林省实施了奖补措施,进一步助力企业做响品牌,做大企业,做强产业。
  一直以来,吉林大米产业加工环节普遍存在着开发能力不足、资源利用不充分、价值没有充分发掘等现象。对此,《规划》提出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双百工程”和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行动,即在吉林西部白城、松原两地和中部长春、吉林、四平部分县市,重点培育100户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广的“大而强”型龙头企业;在东部延边、通化、梅河口和中部长春、吉林、辽源等部分县市,重点培育100户模式新、定位高、效益好的“小而优”型特色企业。同时,加快优质水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做强稻米产业链的“第一车间”,支持下游食品加工类、资源利用类产业创新开发胚芽糙米、富硒米、低谷蛋白米、高钙米等功能性大米,打造差异化精品;开发婴儿米粉、米酒、米乳、米饼、米糠油、米蛋白、谷维素等营养食品,延伸稻米产业链,并做好稻壳、秸秆等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最近几年,对于吉林柳俐粮食有限公司来说是加速发展的几年,公司不仅开发了绿色有机富硒大米,还找到了更多的生财之道。“养稻田鸭就是其中一种,5000只稻田鸭,每年鸭蛋的收益就超过20万元。另外,富硒米的米糠可以喂羊,节省饲料,促进提前出栏,还能提高羊的免疫力,2000吨的米糠就这样彻底内部消化,变出来300万元的效益。同时每年四五百吨的碎米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做成了富硒米饼、富硒米粉,十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管延丽介绍说。
  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启动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随着“双百工程”的实施,吉林省水稻产业集群建设速度加快。据悉,目前,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吉林省仅在去年就已启动重点项目86个,完成投资51.2亿元,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00户左右,吉林省农产品及精细加工业已接近万亿级规模。


  三产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初秋时节,辽源西安区紫梦香谷观光园里一片热闹景象,稻浪滚滚,野鸭成群,金秋美景引得游客纷纷打卡拍照。“这里山美水美空气好,真的非常不错,值得多来几次。”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前来参观的游客们不禁纷纷点赞。据悉,该项目是辽源市西安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也是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同时也是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吉林省内休闲度假、康养度假、农业采摘等涉农业态层出不穷,打造特色农业生态、研发差异化农产品,提高农业及农产品附加值已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产业旺则乡村兴,通过打造水稻产业集群,利用产业撬动三产融合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大米产区,不仅仅是靠卖粮赚钱,更是靠附加值“增值”。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剩啥”,这是对位于嫩江湾的吉林省大安市曾经种粮状况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大安市通过盐碱地改良,优化粮食品种,发展稻米产业集群,改变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底色,这里的种粮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在大安市海坨乡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稻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改造,白花花的盐碱地逐渐转绿,这里出产的大米也正因其“生态绿色、天然弱碱,有益于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独有特质而逐渐走红,广受消费者青睐。“我们打造了‘吉米仙’品牌,想带动周围农户一起把这个品牌做起来,靠品牌维持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公司执行总裁孟宪东说,随着吉林大米公用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公司的自有品牌知名度也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大米产品目前卖到了9.8元/斤到100元/斤不等,真正实现了好米变名米,名米卖好价。同时,依照市场不同的消费需求,公司还开启了“吉田认购”模式,目前,基地有不少田块已被客户定制,全程可追溯,稻米可回收,实现了稻米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充满着活力和爆发力的水稻产区,村企合作、校企合作、“企业+农户+合作社”等产业模式纷纷上演,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为致力于水稻产业发展的新农人和企业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从小,我就对水稻有关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吉林市永吉县的九月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肖建波依靠勤学苦练,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近30年,练就了一整套水稻产业发展基本功。目前,农场通过优化水稻种植品种、升级农机设备、实施现代化管理等措施,采用“村企合作”形式,形成了稻米种植、观光、研学、农旅、加工、销售的三产融合产业链,每年流转农民土地数百公顷,帮助50个农户实现脱贫,安置当地劳动力300余人。今年,肖建波荣获“全国十佳农民”称号,成为吉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民企业家。“今年,我们引进试种巨型稻,未来准备进一步开发探索稻鱼、稻蟹种养模式。”言语间,肖建波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延伸产业链,提质增效促发展。到“十四五”末,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目标预计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稻谷年产量稳定在130亿斤以上,中高端大米销售稳定在30亿斤以上,稻米产业总产值稳定在300亿元以上。在广袤的吉林大地上,一个个“禾下乘凉梦”正在实现,一曲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协奏曲”正在奏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全部评论
锐评
热门资讯
热评